“十四五”期间,中心将传承习近平总书记“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围绕建立现代化国际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超越,结合当前我市土地储备工作主要面临的可供出让存量用地不足、征收补偿资金缺口较大等问题,抓牢“六大抓手”,以谋划产业园区项目用地为引擎、以城区河道周边片区集中整治为重心、以打造交通枢纽周边一体化开发项目用地为亮点、以补齐民生短板项目用地为基石、以实施成片开发项目用地为支撑、以盘活闲置或未利用村集体留用地为助力,奋力开创土地储备事业新局面。
一、实现1个融合
密切围绕产业发展和园区打造、城市提升和民生补短板、景观改造和生态保护,做好用地要素支撑,实现“产、城、景”融合的联动共生机制。产:以园区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重要引擎,发展总部经济、扶引龙头企业、填平补齐产业链条、搭建服务平台、推动标准化建设。梳理盘整全市园区用地,按“退园一批、腾挪一批、提升一批、保留一批”的思路,调整高盛、高仕等老旧园区,提升金山工业等低效园区,谋划义序等过渡片区用于暂时安置腾挪企业,并在橘园洲、三创园等试点片区运行创新的优惠政策和用地模式,经推广后打造一批服务业聚集区、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互联网小镇、5G示范园区等资源集约、功能集中、产业集聚的园区。城:拓展东南(福建)科学城、滨海新城、上街大学城等新区规模,以产、学、研多功能用地为载体,集聚创新要素,驱动科技发展,推动开放现代的新区新城和科创走廊建设;优化中心城区商业综合体布局,完善江南CBD等现有中央商务区和金融街配套功能;融合辅助性设施加建、功能改变、局部拆建等精细化举措推进旧村庄、旧城镇连片改造;注重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文物和古树名木等资源保护;加强医疗、教育、社会租赁房等补民生短板项目用地供应;综合推动老城焕发新活力。景:实施主干道沿线、交通枢纽、城市门户等重要景观节点提升改造工程;兼顾生态优先、留白增绿,加大对串珠公园、晋安湖等城市绿道绿廊、水系湖泊、景观公园等用地的供应,打造低碳、节能减排的宜居环境,擦亮福州生态名片。
二、做好2个保障
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土地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强化市级统筹,结合长远布局和短期规划,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高质量赶超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保障和资金保障。一是规划引领。探索“五年专项规划、三年滚动计划、年度实施计划”的土地储备“十四五”规划,构建市级大收储体系,聚零为整、连点成片、统筹开发,强化顶层设计,并改变以往以制定计划时直接上报属地政府数据的做法,化被动为主动,建立了深入摸底、统盘谋划、科学测算的地块谋划新机制。二是谋而后动。结合城市空间规划,提前介入参与控规调整,避免项目生成的随意性和碎片化;坚持经营运作理念,做好可行性分析、资金平衡测算,把握国家政策和经济形势,对用地储备、开发、管护和出让序时综合把控,适时滚动开发出让用地,确保房地产市场和城市建设稳健、有序、可持续发展。三是减量提质。开展批而未供用地和闲置土地专项清理,推进连片低效厂房改造升级,整合“散、乱、小”园区和工业区,通过做大整小、腾笼换鸟,盘活一批存量用地,加快推进边角地块活化利用;做好与“新”《土地管理法》的政策衔接,加大集体土地报批力度,积极争取并精准用好省级下达的用地指标,优先安排各类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和盈利价值较高的地块,经控规优化、节约集约谋划,提高增量用地利用效益,以便尽快回笼资金。以向存量要空间、向增量要质量的方式,切实缓解用地资源紧张、空间利用低效、产业升级需求迫切等矛盾,拓空间、稳增长、促发展,发挥土地储备机构的蓄水池作用。
三、完成3个更新
为应对当前融资贷款筹资政策被叫停、土地专项债券“断流”、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全面改革等新形势,及时对土地储备工作开展模式进行全面调整。一是筹资机制更新。运用好今年4月出台的“城市更新+”机制,形成“政府—企业—银行”的筹资链条,用活用好金融机构资金,打好国企融资这张牌,利用好还款周期(5年建设期、5年运营期)“时间差”,将通过土地出让释放出来的资金反哺我市重点项目建设,既促进新项目落地、保障旧项目扫尾,又避免政府隐性债务的生成。并结合住建部明文要求严控城市更新大规模拆除新政调整“城市更新+”方向,对接各银行机构深入分析融资政策,从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保留城市文脉等角度重新梳理清单,并会同市资源规划局等部门优化控规指标、组织实施主体落实项目谋划。同时,利用好棚改政策资金。对不符合城市更新条件但符合棚改政策的地块,拟纳入省棚改计划申请棚改专项贷款。此外,继续探索其他筹资渠道。如积极探索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土地一级开发模式等,打破当前土地储备严重依赖财政拨款的旧有资金筹措模式,打通土地储备资金筹措新渠道,实现“以储保供”。二是市域格局更新。将市级土地收储机构的触角不断下沉,对内挖潜提升,对外扩张延伸。在现有财政体制下采取与属地合作或直接介入收储的方式解决“走出去”的问题,更好地服务县(区)经济的发展;今后结合改县扩区的战略部署,重构我市当前六区六县一市的城市格局,统筹陆海、区域、城乡空间规划,促进区域协调、融合发展。三是储备模式更新。结合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的实施,将以往单纯收储建设用地,扩大至生态绿色、山水林田湖草等非建设用地空间,实现土地资源多元化储备,由侧重实现土地资产经济价值向统筹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并重转型,完成从“土地储备”向“资源储备”的升级。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