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当前,随着降准降息、降首付、减税、提高贷款额度、发放购房补贴等一系列刺激政策的影响,房地产销售形势出现明显好转,增速出现反转,成功走出由负转正的态势。与此同时,一线城市以及部分二线城市的土地市场走出低迷,打破历史纪录的高价地再度出现。对此,我们既要看到出现这一现象的合理性因素,同时也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避免市场产生误读,加剧市场波动。
市场低迷中的地王是多重因素所致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调整转型之中,未来几年预计整体上将延续小幅增长乃至下行态势。尽管随着一系列刺激性政策的出台,市场销售形势有所好转,但销售回暖的基础并不牢靠,商品房的库存规模仍在持续上升,未来销售压力以及房价下降的可能性仍然较大。
受高库存的深刻影响,房地产企业的土地购置意愿不高,土地市场整体显得较为低迷。2015年全年,全国房地产企业土地购置面积仅为2281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1.7%。土地购置规模和增速都创下了2001年以来的新低,这些都警示着未来房地产市场将承受着较大的下行压力。
然而,在房地产市场前景不乐观和土地市场整体低迷的大背景下,个别城市的土地拍卖却出现少有的火爆局面。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多地拍出多块高价地。这是市场的正常反应,还是泡沫滋生的温床?仔细分析,这一轮地王的诞生,主要有三方面因素:
土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房地产市场在城市间的分化局面日趋明显。在一、二线城市库存压力相对较小、风险概率较低,而三、四线城市与之相反的状况下,回归一、二线城市是大多数房企的理性选择。更多的企业面对相对有限的土地时,在激烈的竞争下地王频出也就不足为奇了。
流动性过剩的冲击。2015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上升,我国的货币调控手段多次出手,频繁降准、降息,市场流动性充足。某种意义上,地王频出与其说是土地价值的上升,倒不如说是货币价值的下降。当过多的资金来追逐有限的资产时,也会带来资产价格的上涨。
房企改善销售状况的策略。在房地产市场销售低迷时,房价下跌预期会让人们倾向于持币待购。单纯的降价促销用多了反而会加重这一预期。开发商寄希望于吸引眼球的地王能给市场传递积极信号,改变人们对房价的预期,从而改善销售形势。
联合体高价拿地暗中蕴藏风险
需要警惕的是,地王频出背后已存在一定市场风险。地产行业本就开发周期长,风险较高,中小房企应当尤其慎重对待高地价地块。
地王的买主以央企、上市公司以及各类企业联合体为主。企业联合拿地的比例,近期在明显上升。据不完全统计,在2015年北京市成交的109块土地中,直接以企业联合体名义拿地的就有38宗,而且这些联合体背后多数都有国企或者央企的身影。
企业联合起来拿地,其主要考虑是分摊资金风险和共享资源。近年来,一些大城市的地块单价和总价都比较高,联合拿地越来越常见。不过,更多的国字号企业联合在一起,意味着更大的资金量和更强的本地资源,这又反过来让拿地竞争的激烈程度进一步升级。
从另一个角度看,企业联合拿地意味着企业谁都对未来的市场看不清,联合拿地的实质是“抱团取暖”。这些地块在未来如何开发,联合企业间如何加强协调、减少内耗,最终实现项目成功变现?个中风险不容小窥。
市场走势与客户预期是决定房价的关键因素
从表象上看,地价上涨后,人们担心房价上涨,没过多久,房价果然也上涨了,这给了大家地价决定房价的错觉。
而地价只是一种虚拟的租金,本质上是由房价决定的。地价上涨是因为企业对未来的房价有上涨预期,所以才会推高地价。如果企业预期准确,外界看到的就是先有地价上涨,然后是房价上涨。但如果企业的预期出现偏差,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地价上涨后跟着的也可能是房价下跌。
房地产更多具有资产的属性,开发商在定价时必须参考同地段或同类型的房屋价格。因而,市场比较法是房企运用最广泛的定价策略。这也决定了成本构成并不是影响房价的最核心因素,市场走势与客户心理预期或购买能力才是最为关键的。
当前房地产市场持续分化,市场能否接受更高的房价才是决定未来房价走势的最关键因素,土地价格只是其中的一个非主要变量。因此,对于购房自住和改善型群体来言,完全无需对地王的出现过于惊慌,而是要选择好适合自己的房屋类型和总价范围。单纯想在房价的绝对底部购房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这就如同在股市中抄底一样。考虑好自己的购房预算和购房需求后,如果房价在预算承受范围以内,只要遇到适合的房子则要该出手时就出手。而对于那些以购房来进行投资的人士,笔者只能送上股票市场的一句名言“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