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
日前,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规范土地储备和资金管理等相关问题的通知》,从清理压缩机构、调整筹资方式、优化储备规模等多方面提出新规,严格规范土地储备有关事项,并要求“自2016年1月1日起,各地不得再向银行业金融机构举借土地储备贷款”,吹响了猴年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声号角。
目前,在土地供给侧方面,包括土地储备和供应在内,某些地方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粗放、错配或失衡的现象。笔者认为,要找到新的供求平衡点,土地的供给方需要进行升级,从制度供给、土地供应、市场供求三方面做好“加减法”。
其一,制度供给合理创新。目前,我国的土地供求体系总体而言仍然是一个政策市,因而土地利用管理方面的制度供给十分重要。前不久,有人“又双叒叕”老调重弹,罗列出所谓“土地招拍挂的七宗罪”,认为是“招拍挂”打开了房价高涨的“潘多拉魔盒”。这种论调既片面又老套,实在不值一驳。土地“招拍挂”制度是我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土地公有制基础的一个“应用工具”,也是为“阳光用地”“反腐堵漏”应运而生的一项重大措施。在目前的框架范围内,它需要的是创新、完善、健全和调整,而不是全盘否定。
在“三期叠加”时期,为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土地利用管理制度的供给和调整也必然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基石。根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要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扩大“招拍挂”出让比例,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国有土地出让收支纳入预算管理。由此,工业用地供应方式、地价形成机制和评估制度、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国有农用地有偿使用制度等都将进一步探索建立、健全与完善之路。同时,还要在土地用途管制和多规合一等制度供给体系上多做“加法”。
其二,土地供应分类微调。日前,有报告显示,2015年土地市场供需走低,不同城市分化加剧。一方面,有些城市热点地块频出,地价上涨明显;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土地市场不景气,产能过剩、库存过大,土地需求出现了收缩现象。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土地出让面积和成交价款同比双降一成以上,土地出让面积为近5年最低水平。有业内分析认为,这并不完全是土地需求萎缩的问题,而是土地供需态势由需求的单边快速增长向供需双向回调过渡。作为土地供给侧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供应和土地储备也同样应当因势利导,既要通过制度设计将土地供应向新兴市场和行业倾斜,又要通过市场配置将土地要素与真实需求精确、有效的对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去产能、去库存。
其三,市场供需动态平衡。春节之后,京沪两地土地市场火热。2月23日,北京两宗土地分别以39亿元和13亿元成交。2天后的上海,青浦区两块住宅地块也引起多家开发商围抢,分别以8.57亿元和9.8亿元成交。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二、三线城市继续着去年的“弱饱和”趋势:昆明巫家坝两宗19亿元的土地再度因竞争不足而流拍;河北石家庄正定新区2宗土地出让,其中1宗底价成交,1宗流拍。联想到前两年曝出的“空城”现象,鄂尔多斯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笔者,他们当时暂停了3年的新增宅地审批出让。现在看来,这确实是土地供应端的一个紧急“止血”措施,但仅仅这样显然还不够。要真正达到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则需要在供应端“控量”的基础上“提质”,激发出新的需求才是正解。例如,宁波将空闲的废旧厂房盘活,改造成微电影主题文化产业园,吸引了新的投资和需求,有效降低了投资成本,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
“控量提效”,以供给促生新的有效需求,形成新的供求动态平衡,这才是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目标之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